山西省左权县平安希望小学支教日记(志愿者 喻慧)
2007-07-02
我与支教同行
窗外的雨淅淅沥沥的下,打着阳台的玉兰树叶子吧嗒吧嗒地响,妈妈说这是我们江南特有的梅雨季节,而一到这个时候整个城市似乎都陷入这种漫长闷热潮湿敏感脆弱的情绪中,而对于我,这样的天气更是把我投入无边的追忆和思绪中。
我在一边整理行李,身旁的晶和我有一句没一句的答着话,
“今晚就走?”“嗯,是的,过会就出发了。”“路上小心。” “别担心,有几个伙伴一起的,呵呵。”“嗯,好,祝你支教一切顺利。”
而对话结束后的六个小时,我人便已到达太原。太原的天空,太原劳作纳凉的人们,太原正在施工的主干道,还有太原司机师傅健谈豪爽的性情他们都是太原溜入我脑海的第一缕阳光,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更让我激动的是,我终于见到了参与我们这次活动的伙伴们:邵哥,佳恩,博东,泽民。是的,即将开始的10天支教活动,就由我们五人牵手共同完成。为了一个相同的目标,五湖四海的我们相聚这里,只为了实现心中的一个梦,心中对于他人对于社会的一种关怀和肯定。
接下来的两天,我们接受了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两位培训师的集训课程学习,包括中华古诗文诵读课程,简单英语会话,音乐曲目欣赏以及一些相关的活动课的介绍。在我原先的理解里,教与受是一件非常简单的过程,以我们在学校里接受到的各个方面的教育胜任这样的教学任务似乎根本无须花费过多的精力,可实际的难题却是我们如何将那些简单平实的知识道理用不简单不平实的方式表达出来,而这是我遇到的关于教育的第一道门槛。其次,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引进新的教育方式以期望给孩子们带来新的教育体验,从而增强孩子们对于学习本身一个更宽广的认识,开阔眼界增加其自信心和活动能力,这个也是我们此次支教之行一个重要的目的,即让远在山区的孩子不因为地缘差别资源差异而丧失教育发展的自信力;第三,对于我们参加此次支教服务的志愿者而言,以平等交流,共同学习的态度参与进来,让孩子们和我们之间形成传播的平衡,交流-反馈-再交流-达成共识。这是我们这次支教活动的一个总体目标,用我们领队邵勇昌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助人者自助的过程。
两天后,我们和田老师,两位培训师李艳,杨玉基坐上了去往左权县羊角村羊角平安希望小学的中巴车,从而开始了我们此次支教活动真正的实践部分。汽车在太行山环绕的盘山公路上疾驰而行,身后被甩下的城市常态,宽阔街道,璀璨霓虹,熙攘人群,鱼香酒肉都不未曾让我留恋迟疑,我的心早已被想象中那清澈的眼神,羞赧的微笑,朴实的快乐所吸引着引领着,坐在车里的我对着远处的山峦喊出了我们的愿景,对着茂密的草树呼唤出了我们的心声。
支教生活正式开始。
一切按照计划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我们和老师的介绍熟识,我们和孩子们的接触相处,我们和班主任老师的商量讨论,一切的融洽速度也都比我们预想的要快,没都久我们就进入了工作状态,教学计划,教案写作,教具制作都满满当当的排在了我们的教学日程中。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内,那一群穿着红色运动服,混迹于孩子堆的五个大孩子,带着一颗真诚的心和一张热情的笑脸即将给纯真可爱渴求知识的孩子们带来远处的风景和对于未来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我选择的主教课程是英语,在我对学校英语教学情况现状作了一定了解,并对孩子们对英语学的兴趣和现在的学习水平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写下了自己的教学目标(objective),教学呈现方式(presentation),教学制作(production)等计划,希望以某种更有趣,更具贴近性,更具吸引力的上课方式获得孩子们的喜欢,并激发孩子们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最后达到孩子们自己对于英语学习方法自觉性的探索。在后来对于教学工作的自我总结中,我也同样发现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孩子们对于英文敏感程度的差异,以及表达能力的怯生,对此通过和学校英语老师的交流,并在当地老师的帮助下,我逐渐发现了在我引进教学鼓励机制的同时,同样不能忽略的一点是孩子们对于英语本身的一种既好奇又不确定的心理状态,我所需要做的不是渗透学习,而是一种引导和启发性的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探索纠正修改中,我最深的体会是面对交流,如何站在对方的角度,从对方所需给与对方最易帮助的方式达到预想的结果,而并非采用直接性的结果性灌输。孩子是我们教学的动力,因为他们对于我们的欢迎和亲近才促使我们不断想点子变法子激发我们对于教学的创造力。同样,孩子们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是远远超出我们的设想,他们学习新知识的能力非常之快,他们的记忆能力和对于知识细节的感知能力也是极其敏感的。看着孩子们在课堂上活跃的表现,我的内心充满了兴奋和成就。
我教授的另一门课是音乐课,而我们五个人事前定下的教课目标是至少教给孩子们2-3首歌曲,其中我们选择了希望工程推荐的曲目《我不再是让你操心的孩子》作为我们的全校推广歌曲,当看到孩子们唱歌时专注的表情时,当听到孩子们童声未脱稚气尤在的嗓音时,当整个校园响起同一样的旋律时,当我们与孩子的歌声融会成音乐的海洋时,我们的情感和孩子们单纯的心在此时紧密地联结在了一起,在音乐中,在情感上,在我们彼此相处的点点滴滴中。
支教开始的第二天,我给三年级一班的孩子们上了一堂叫做“我的理想“的语文课,而正是通过这门课,我才真正深入到孩子中,我让每一个孩子走上讲台告诉大家他的梦想是什么,他长大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他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孩子们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有的孩子说他要成为科学家,有的孩子说他想成为宇航员,有的孩子说要好好孝顺父母,考上大学,他们的每一句都深深震撼我的心灵,每一个孩子都有广大的心灵,对于未来美好的追逐,对于生活由衷的期待。听到他们的回答,我深知身上的责任担子更为重大,对于我这样的志愿者,不过只是他们生活的匆匆过客,但在他们人生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每一句话,每一个微笑都可能对他们产生重要的影响。使命,责任,意愿,心疼,种种种种从里到外塑造着我对“知识改变命运”新的认识。
孩子们是我每一天教学的动力,伙伴们则是我每一天生活的源泉,我在伙伴们身上获得了同样宝贵的财富,邵哥幽默稳重,佳恩活跃阳光,博东认真诚挚,泽民专注亲和,他们用不同的人生经历展现给我生活多彩丰富的一面,他们都用激情和努力展现给我对于参与爱心事业的快乐与骄傲,我喜欢我们五人的队伍,朝气蓬勃,微笑快乐。我们呈现给孩子们,我们表现在校园里的那种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追求都会牢牢的镌刻在我的心中,难以忘怀。
难以忘怀的实在太多,我们来到孩子身边一起就餐聊天,我们和学校老师一起联欢歌唱,我们坐在孩子家小院里和父母探讨孩子以后的教育前景,我们在离别前在操场上齐唱的《明天会更好〉,孩子们给我留下的手绘图,孩子们赠与我们的花线鞋底,老师给与我们的支持与帮助,学校家长对于我们的理解和欢迎,这些这些都是我记忆里最为珍贵的收藏,是我即将踏上社会这条大道最为温暖的收获。而那个在山西左权县一个叫羊角村平安希望小学里,曾珍藏着我青春生活里最难忘的一段支教回忆。
支教回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难于适应,希望小学里安宁的环境,孩子们单纯的愿望,山区优美葱绿的景色,我简单朴实的生活态度,似乎都在行动结束后已经烙印在我城市的生活习惯中,在每天匆忙的社会节奏和复杂的人际交往后,促使我经常静下来想想停停看看,返回内心,返回最初的愿望,做一个细致敏感的人,做一个简单快乐的人,做一个乐于给与的人。